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是定植于人类胃黏膜的一种螺旋样杆菌,感染后主要引起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等疾病,与胃癌、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等疾病有密切的关系,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第一类生物致癌因子。
根据流行病学的研究,大部分幽门螺杆菌的感染,都发生在儿童时期(5岁之前)。一个人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尤其是妈妈,她的子女会更容易被感染。在我国,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高达50-80%。
慢性胃病的常见病因
人类是幽门螺旋杆菌(Hp)的主要自然宿主,多在孩童时期感染,会伴随其成长,且无法自愈。随着感染的加重,容易诱发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等慢性炎症。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在东南亚国家偏高,中国和日本是感染高发国家,受感染人群约为50-80%。现实中大部分感染者无症状,只有小部分人会出现恶心、腹痛、腹胀等症状,通过C13或C14呼气实验或胃镜检查才可确诊。
研究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主要通过两种途径:粪-口传播、口-口传播。粪口传播,通常都是间接喝了被粪污染的水源。不过随着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这种传播途径将会被控制住。而口-口传播主要发生在家庭场景里。孩童被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大部分原因,是家庭喂养中存在共用餐具、咀嚼喂饭、嘴对嘴亲密接触等行为。
目前研究已经证实,幽门螺杆菌是消化性溃疡发生和复发的主要原因,它在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中检出率高达95%-%,胃溃疡患者中的检出率在70%以上。同时,幽门螺杆菌可以引起胃癌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发生,被世界卫生组织明确列为Ⅰ类致癌物。胃癌由多方面因素导致,虽然幽门螺杆菌会增加风险,但不一定致癌。在确诊的胃癌患者中,大部分人曾感染幽门螺杆菌,他们同时受家族遗传、后天生活环境、作息、饮食等因素影响。
治愈率可达八成以上
医院消化内科专家介绍,目前幽门螺杆菌的检查方式有三种,一是吹气检查,即通过碳13/14呼气试验,呼气实验是目前诊断幽门螺杆菌的金标准,它的优点不仅在于其无创性,还在于它能反映胃的整体感染状态,适用于普通患者;二是幽门螺杆菌血清抗体检验,需要抽血,治疗后复查不用查抗体;三是胃镜活检,需要通过有创检查获得胃粘膜标本,但容易出现假阴性的情况,适用于初始诊断及难治性患者。
专家建议,胃癌高危人群及有家族史的人群,40岁之前可以查一次幽门螺杆菌;40岁之后建议直接做胃癌筛查;为了避免药物治疗的副作用,不建议12岁以下的健康孩童进行检查和治疗,注意平时预防即可;普通人群在日常体检中可将碳13/14呼气试验检查列入常规体检项目。
一般来说,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伴有萎缩或者糜烂的慢性胃炎、长期服用PPI(质子泵抑制剂)或阿司匹林、缺铁性贫血、胃手术史、有胃癌家族史等等,以上这些人群需要高度警惕,一旦确诊幽门螺杆菌阳性,应该进行除菌治疗。
根据幽门螺杆菌的治疗指南,根治的经典疗法是以PPI或铋剂加上两种抗生素(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甲硝唑、左氧氟沙星等)的三联疗法,疗程7-10天。但是由于检测和治疗不规范以及抗生素耐药率不断上升,目前标准三联疗法在很多地区根治率不甚满意。改进的治疗方案是PPI+铋剂+两种抗生素的四联疗法,疗程10-14天,同时配合使用一些益生菌制剂,可以减轻治疗过程中的肠道微生态失衡,辅助提高根治率。
标准治疗完成后1个月应该复查幽门螺杆菌,以确认治疗效果,注意复查前至少停用质子泵抑制剂2周,否则会出现假阴性。如果复查结果提示根治失败(耐药),则需要择期继续调整药物进行治疗,必要时做药敏实验,选取更加敏感和有针对性的抗生素。
根治幽门螺杆菌,可有力促进消化性溃疡的愈合,更降低了患上相关恶性疾病的风险。Hp阳性通过一线二线方案治疗后,治愈率在80-90%。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