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的泌酸功能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保留了下来,反映出胃液的重要作用,它可以杀灭吞咽的微生物。正常的胃液对微生物来说是不适宜生存的,造成胃腔和小肠是无菌的。几十年前,胃黏膜炎很常见,因此,人们普遍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胃炎是一种自然现象。然而,之前已经发现胃炎与胃癌有很大的关联,因为胃癌仅从胃炎发展而来。后来发现胃炎主要由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引起的,这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尽管发现幽门螺旋杆菌在上消化道疾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已经有25年了,但是Hp与宿主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完全阐明,如它的致癌作用,Hp感染的易感染性。
幽门螺旋杆菌引起的急性感染
尽管已经熟知Hp是通过它的尿素酶在它自身周围创造一个适合生存的环境进而在浅表粘液层生存,但Hp通过感染一个正常的胃并生存和增殖的机制还不太清楚。然而,已知有两个志愿者胃部感染仅在抑制胃酸分泌后才能成功,表明胃液在抵抗起始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两个受试者发展成上腹部自限性症状,感染后出现恶性、呕吐,持续了将近一星期。在大部分慢性Hp胃炎的病例中,并没有出现明显的症状。表明大部分急性感染是无症状的,Hp感染引起的肠胃炎可能会误诊为病毒感染。此外,儿童Hp感染也是比较常见,可能是因为幼儿期胃酸分泌较少。其他原因引起的肠胃炎也能造成胃酸分泌减少,适宜Hp的增殖,进而感染胃。不发达国家有更高的Hp感染率,在这些国家更容易检查出肠胃炎。起始感染主要影响胃壁和胃窦粘膜。胃酸过多可能抑制Hp的感染。儿童服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可能使他们更容易被Hp感染。
转变为慢性感染
我们还不敢肯定,但是普遍认为的假设是一旦发生感染,Hp胃炎就会变成慢性的,否则,Hp就会被根治。从急性胃炎到慢性胃炎的转变伴随着胃酸分泌的恢复。但是,这个阶段,到底发生了什么,无人知道。然而,有些感染局限于胃窦粘膜,而另一些患者则是全胃感染,原因未知。
螺旋状的外型和鞭毛,帮助Hp进入粘膜层,由于H+是从胃腔产生,而HCO3-是从上皮细胞产生,因此粘膜层形成了一个pH梯度。Hp在中性pH下繁殖,Hp尿素酶的活性可以增加附近的pH值,因此使Hp在酸性条件下也能生存。一些情况下,轻微的酸性环境对于Hp生长是非常理想的,因为产生的NH3可以为细菌创造碱性的环境。当Hp感染局限于胃窦粘膜时,增加胃泌素的释放,导致胃酸分泌增加,造成十二指肠溃疡。胃泌素释放的机制可能是Hp尿素酶产生的NH3造成局部碱性环境。
之前有假设认为,十二指肠溃疡由胃组织转化而来。然而,胃泌素瘤的患者发展成溃疡没有Hp的感染,表明增加酸的分泌可以诱导消化器官溃疡的产生。需要补充的是,由于胃酸分泌增加,会限制胃泌素的分泌,也就使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血液中胃泌素仅有很少量的增加。
Hp相关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分泌过多胃酸的机制
十二指肠溃疡的患者会长时间分泌胃酸和胃泌素,Hp根治6个月后,分泌会减少。Hp根除后五肽促胃酸激素刺激胃酸分泌的减少反映出胃泌素对肠嗜铬细胞的营养作用减少。
Hp和胃癌
像之前描述的那样,胃癌在没有胃炎的情况下很少产生。而Hp是产生胃癌的一个因素。众所周知,Hp型胃炎,当影响胃窦时,会导致十二指肠溃疡的产生,极少与胃癌同时发生。当Hp感染胃壁粘膜引起萎缩性胃炎时,会大大增加胃癌的风险。因此,这个观点表明Hp感染的致癌作用与胃壁萎缩有关,不是直接与炎症或药物本身有关。胃壁粘膜萎缩导致胃酸分泌减少,进而导致胃内微环境的改变。胃泌素的靶细胞,肠嗜铬细胞,受胃泌素调控。肠嗜铬细胞在胃癌形成中的作用可能被低估了。两种胃癌:肠型和弥漫型,可能代表两种分开的实体,因为他们不能相互转化。肠嗜铬细胞可能是弥漫型肿瘤的起源。缺少钙黏蛋白是弥漫型胃癌一个重要的特征,有趣的是,在肠嗜铬细胞中也没有发现钙黏蛋白。Hp感染,在这两种肿瘤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尽管转化主要发生在肠型。近期有文献报道,Hp可感染腺体的深部,到达干细胞区。这么深层的Hp主要在胃窦部发现,因此胃窦区域可能最宜引起Hp诱导的胃癌。
北京哪治疗白癜风医院收费低北京治白癜风那里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