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们说过了有关糜烂性胃炎的各种知识,包括癌变、发病机制等,今天,我们具体来说说糜烂性胃炎有哪些临床表现,内镜下是如何分型的。
糜烂性胃炎临床表现:
糜烂性胃炎分为急性糜烂性胃炎和慢性糜烂性胃炎。急性糜烂性胃炎(acuteerosivegastritis)是以胃黏膜多发性糜烂为特征的急性胃炎,又称急性胃黏膜病变或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
急性糜烂性胃炎已成为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病因之一,约占上消化道出血的20%。急性糜烂性胃炎临床症状多为上腹部的隐痛或剧痛,伴恶心等症状。少数患者由于原发病症状较重,表现为呕血和(或)柏油样便,出血常为间歇性,部分病人表现为急性大量出血,病情较重,可出现失血性休克。
慢性糜烂性胃炎,又称疣状胃炎或痘疹状胃炎,多数患者来说,并没有什么明显的症状,少数有饭后饱胀、泛酸、嗳气、无规律性腹痛及消化不良等症状。
如果有这些症状,去做了胃镜发现糜烂性胃炎,经过治疗症状好转,糜烂消失,那么证实这些症状可能是由糜烂性胃炎引起的。
糜烂性胃炎内镜下分型:
根据内镜下的胃粘膜糜烂程度可分为平坦出血型,不完全型(不成熟型)和完全型(成熟型)三种。
1、平坦出血型
属急性糜烂性胃炎,见于急性胃粘膜损伤,亦可出现于慢性胃炎时(浅表型或萎缩型),一般2—7天愈合。胃镜下有出血灶,通常称为粘膜下陈旧性出血或壁内出血。
2、不完全型
胃镜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圆形或类圆形隆起,高约数毫米,直径4—8毫米,呈丘状,中央呈脐样凹陷,形似痘疹,故称为痘疹状胃炎或疣状胃炎。此型隆起较低,中央脐样凹陷大而浅,表面可发现小圆形条状出血痂,有时可见灰黄色或白色纤维坏死区,直径1—2毫米。此型病变尚可恢复,故又称消失型。
3、完全型
糜烂隆起较高,脐样凹陷较小而深;多数病人仅有数个病灶,分布于胃窦和胃体下部;亦可数目众多,分布于胃窦和胃体;病灶常发生在皱襞顶,有时可使黏膜皱襞增粗,膨大呈息肉状或蛇形状。完全型常久不消失,故称持续型。病理检查除炎症改变外尚有上皮增生、纤维增生、腺体萎缩,常并发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
附:糜烂性胃炎患者饮食注意事项
1、应及时去除病因,卧床休息,禁食一切对胃有刺激的饮食或是药物,酌情禁食或是给予流食,对有出血者,予以止血治疗。
2、避免高脂肪食物,忌食过硬过辣、过咸、过热、过分粗糙和刺激性强的食物。如油炸食品、腌腊食品、辣椒、大蒜、咖啡、酒等。
3、营养均衡,食物要选富有营养、易消化的细软食物为主,如粥、酸奶、米汤、酪梨、香蕉等,适量摄取肉类食物,最好搅碎食用,易于消化。多吃含植物蛋白、维生素多的食物,如一些蒸热的蔬菜、马铃薯、南瓜等。
4、规律进食,定时定量,千万不能暴饮暴食,也不可过饥过饱,进食应细嚼慢咽,以免刺激胃黏膜,导致糜烂加重。
健康分享:
要记得糜烂性胃炎可能没有症状哦,最好告诉你的朋友们定期做相关检查,防范于未然~
让中国人都懂得如何保养肠胃
文章兼顾严谨与实用
也许专业,但对健康必定有用
呼吁全国6亿胃肠患者“关爱胃肠”的主要传播者
你的私人胃肠健康专家
在北京治疗白癜风那家医院比较好治白癜风的药方